EN

漢圖弗:徐累玩減法的煉金術士

時間: 2015.9.18

徐累的畫極富詩意的神秘氣質,融合東西方繪畫傳統的象征性主題,集中國傳統水墨畫技藝與西方的超現實主義精神于一體,以其飽滿的墨色、動人的和諧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視覺沖擊力。借由智慧、諷刺、以及微妙的情色暗喻,徐累的畫有所揭露,卻深諳隱匿的藝術。如無解的謎,又似沒有結局的偵探情節(jié),徐累的畫出自獨一無二的藝術觀念,如奇峰突起于古代傳統文化,棲身于活力激蕩的當下中國。

徐累:玩減法的煉金術士

我們身處熱衷于揭露私生活的世界,“私密領域”無異于日漸縮減的離奇觀念,任何個人想法或身體私密部位都可以昭然示眾,薩金特的X夫人若還魂在世,簡直無法再被稱為丑聞人物,倒更像是矜持的代言。緘默已被視為老土,汽車保險桿上貼紙的簡短廣告標語被視為警世金句,油炸垃圾食品替代了牛排……在這樣的世界上,徐累堅持聲張憂郁,以其獨特的藝術呼召秘密、不露聲色的情欲、以及安詳的智慧。

談徐累的作品要小心落入陷阱——這位生活、工作在北京的四十六歲藝術家究竟從多少東西方藝術根源中吸取了靈感?熟稔在他心中的中華文化素材又有多少?——你會免不了像業(yè)余的羅伯特?蘭登教授(譯注: 丹?布朗小說《達文西密碼》中的人物,職業(yè)為宗教符號學教授)那樣,欲圖破解這位藝術家的私人符號體系,厘清他畫作中的神秘線索。你很容易在此類知識分子式的追根溯源、解碼揭密的過程中迷失,忘卻他墨色飽滿的作品所固有的本然藝術氣息,以及那熠熠閃光的美。徐累的知性令人贊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具有可視可賞的藝術性、并有所喚醒。藝術圈外的經驗證實了:即便缺失深刻的觀念、或敏銳的機智,藝術品照樣可以感動我們。相反,智慧也并不能確保偉大藝術的誕生。徐累的畫就告訴我們,即便我們無法領會畫作背后深邃的中國文化底蘊,畫依然可以訴說。他以精妙的筆觸、柔和的調色,誘使我們進入一個瞬間世界——充滿神秘、不可言喻的憂傷、欲言又止的啟示。

白布裹身的馬,或從簾幕或從屏風后探頭而出。凌亂的床腳顯露在屏風后。坐在屏風后的男子只露出交叉的雙腿,而另一位男人呢?他在浴缸中看書,我們只能看見他高舉的書。當我們終于看到一位男人的全身畫像時,他的臉卻隱藏在一本書的后面。徐累的畫癡迷于隱匿,帶著“一種我們永遠無法揭曉的秘密”。他將自己的畫作比作為偵探電影,在水落石出之前戛然而止,作案現場只留下孤零零的一頂帽子、一雙鞋、懸掛或垂在椅背上的的衣服。然而,比起沒有結局的故事,徐累的作品更像是沒有開端的故事,允許任何詮釋自由自在的暢想遨游。

在為200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展覽所出版的徐累畫冊中,有張乖張的藝術家肖像。他從鏡頭前飛行般大跨步走過一面墻,墻上掛著一排空畫框。在那本畫冊的訪談中,徐累談道,飛翔的概念可看做他自我的一部分,也可詮釋他畫作中“不確定性”的來由。中國古諺有言: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他的畫中,鳥兒們飛進又飛出,演員們逃離了他那偵探戲劇般的場景,畫作本身亦有破舊、失色之態(tài),彷佛它們也是曇花一現,會稍縱即逝。

如同他欣賞的荷蘭藝術家維米爾,徐累在稀疏、內斂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了神秘曖昧的敘述情境。在維米爾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行為被披露——一封信正在寫、或被讀,一位年輕女子在倒牛奶;而觀看徐累的作品,我們好像隨他一起變成了窺視者,凝視著房間內已然發(fā)生的曖昧場景。在場的人——無論是誰——已經離開,也不會再回來,空留暗影、空寂的座椅、寂寥的衣服或一只孤鞋。即便依稀可見人物,卻彌漫著一種潛臺詞——畫中人也是偷窺者,凝視著我們無法見到的事物,或品味著永遠消逝的人事記憶。風化的地圖出現在徐累的新作中,標記著顯赫一時、如今卻已消亡或被遺忘的地方。徐累的世界是脆弱的,虛幻無常的。在他畫中那些杳無人煙的花園及空虛的房間里,記憶空懸在憂郁之中。

那是侵染情色愛欲的憂郁。徐累很清楚,隱匿就是最好的刺激:當一切盡顯,一覽無余,還能渴望什么?床榻紛亂,單被揉皺,癡纏已了,情人離去:繾綣后的幻想縈繞未去,只盼分別的愛人。低胸女裝空掛半空,令人浮想聯翩。藉由這些空閑之物、或時而虛空之境,徐累任由情欲的想像蔓延擴散。身著華服的男子斜倚座背,似乎漫不經心,卻可能是暗忖風流韻事的浪蕩子。無論他故事中的細節(jié)如何鼓舞我們的想像力,徐累將我們的視野指向背后、而非挺進向前。他的畫作,是哀歌式的藝術。

十四年前,我第一次撰寫徐累的藝術評論,那時是透過政治棱鏡去理解他作品中的憂郁愁思和哀傷,但現在的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否準確詮釋了徐累哀歌式水墨畫的深意?;蛟S他并不是為某種特定的政治觀點或事件哀悼,而是為了整體人類的生存狀況哀傷——意欲成“人”,我們就無法避免減損和迷失。他給予的撫慰并非政治上、甚至不是文化上的補救,荒謬的是,這恰恰就是藝術,將減損和迷失的本質揭示給觀者的藝術。愛倫?史考利(Ellen Scarry)曾如此寫過,美,讓我們的道德感知更敏銳,拓寬我們對世界的關注,讓我們牢記世界上還有“其他人、事、物活生生的存在”:美好的事物是塵世的救贖、生命的創(chuàng)造和人生的改換。美,不需要招牌、汽車保險桿貼紙或是宣言;美,自有其“道德煉金術”。徐累的畫像低吟淺訴,潛入我們的良知,就像一個夢,能使我們帶著微笑醒來。像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樣,徐累的畫是撫慰者,帶領我們去揭曉啟示。

杰弗里 . 漢圖弗(Jeffrey Hantover) 
紐約,秋天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