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語上—張從云、康蕾雙個展”即將于北京開幕展出

時間: 2017.11.27

2017年12月2日,“語上—張從云、康蕾雙個展”即將于北京798橋藝術空間開幕展出。展覽將持續(xù)展至2017年12月17日。

展覽前言

19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繪畫的發(fā)展曾有兩條主要的路徑:追求社會學的前衛(wèi)或美學的前衛(wèi)。與此同時,其內部還有一個不斷砥礪與博弈的二元對立的話語。近年來,當代繪畫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特點,在于創(chuàng)作路徑的多元化:比如,有的強調修辭與敘事的建構,有的從個人的文化記憶出發(fā),有的則涉及對圖像生產與觀看機制的反思,有的則追求觀念化的表達。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切入,最為重要的,仍然是對個人創(chuàng)作邏輯的捍衛(wèi),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論上的自覺。

張從云近年在繪畫領域做了積極的嘗試,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試錯,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的繪畫放棄了二元對立的話語,而是秉承了消融、調和的繪畫原則。在他的作品中,始終存在一個“中間地帶”。這個地帶涉及中與西,古與今,同時也介于學院與當代之間,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這些繪畫要素既為作品賦予了張力,也成為作品意義的索引。亦即是說,來源于不同時空與文化語境的繪畫要素之間,始終處于一種砥礪與對抗的狀態(tài),同時,也在生成一種新的意義。然而,新意義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藝術家來說,首先要解決的仍然是畫面的視覺語言問題。在《蜃山》系列作品中,從語言與修辭的角度講,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對視覺語言的“再編碼”。“編碼”(code)原本是一個具有西方現代主義意義上的詞匯,意旨通過視覺表征系統(tǒng),為作品的形式、風格賦予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意義。所謂的“再編碼”,也即是說,藝術家需要對既有的視覺資源、圖像、藝術符號,予以重新的構建。這種構建既可以是風格的、圖式的,也可以是視覺形式,但最終,都需要將其重新納入到一種新的繪畫結構中。不過,通過語言的編碼與畫面的視覺結構,可以看到藝術家更為內在的創(chuàng)作訴求,那就是“回歸傳統(tǒng)”,抑或說,立足于傳統(tǒng)的視覺資源,予以當代性的轉化。事實上,從云作品中彌散出的東方文化的審美氣息與坦培拉這種媒介也有關聯(lián)。坦培拉不僅為作品注入了媒介的“物性”,同時,在層層的渲染與滲透之中,又使其散發(fā)出水墨寫意的氤氳之氣。

康蕾與從云的作品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強調語言、注重媒介,在視覺——文化心理的表達方面,都有一種文化回歸的意識。兩人的主要區(qū)別,還是創(chuàng)作路徑的差異。在早期的作品中,康蕾更為著重的是媒介在現代主義層面的語言轉換。一方面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與個人化的表現語匯;另一方面是挖掘視覺語匯背后蘊涵的東方文化心理,比如意象、詩性,及其線性表達中的書寫性?!毒嚯x》是其近年的主要作品。藝術家呈現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戲曲世界”。這種陌生首先來源于藍色制造的“間離效果”??道僬J為,這種藍色是用來表現無形天空的視覺感受和她本人經驗及認知的的最理想的顏色。但是,將戲曲人物籠罩在統(tǒng)一的藍色氛圍下,不僅在視覺,還是文化心理上,都會帶來一種距離。心理距離的強化,還在于藝術家將自身映射在作品中,力圖進入那個充滿個人想象的“戲曲世界”。盡管在同一個畫面,但藝術家仍然是一個“他者”,一個闖入者。在這個過程中,角色與身份的差異進一步強化了心理距離。疏離,其實也是一種對話,抑或是藝術家對自身,對自身的性別與文化身份的一種思考?事實上,在《花間詞》和《樂園》系列中,藝術家也呈現了由人物、植物、動物組成的世界。亦即是說,康蕾的作品始終隱藏著一種對身份的反思。批評家吳洪亮先生曾這樣評價康蕾的作品:“藝術家憑借自我的敏感與理性的剖析將這種感受通過物象所產生的寓意傳遞出來,絢爛、美好、誘惑、糾結、渴望甚至恐懼皆蘊含其中。但它們又始終與現實保持著距離,就如同畫面和我們永遠保持的那種距離,仿佛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有自己的尊嚴,很近但不易穿越。”

何桂彥
2017年11月21日于四川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