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尋道求變——盧沉藝術研究展”即將于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時間: 2017.3.21

 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協(xié)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尋道求變——盧沉藝術研究展”將于2017年3月23日上午10時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以再版美術界具有廣泛影響的盧沉先生著述《盧沉論水墨畫》為引,以“尋道求變”為名,突出“變”字,強化了盧沉不同時期作品風格的變遷。以“十字路口”為展陳理念,表現(xiàn)盧沉作為改革開放第一批探索者,身處社會與時代的十字路口,面對空前多元的可能與抉擇時,體現(xiàn)出的實驗精神,及其不斷求變的藝術探索之路。展覽分“型神”、“筆線”、“品興”、“墨構”四個單元主題,匯聚他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初四十余年間的寫實人物畫、書法、寫意人物畫、水墨構成作品70余件,其中多幅作品為首度亮相。同時,由北京畫院再次編輯增補的《盧沉論水墨畫》也將于展覽開幕式上首次呈現(xiàn)。

作為北京畫院建院6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的開篇展,此次展覽是自2013年 “逸韻舒懷——盧沉寫意人物畫展”、2015年“大愛悲歌——周思聰、盧沉《礦工圖》組畫研究展”之后,盧沉的作品第三次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將持續(xù)到4月23日。

型神:寫實功力與變形處理

盧沉(1935-2004)是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一位極具造型能力的水墨畫家,他長期執(zhí)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年輕時師從葉淺予、李可染和蔣兆和等中國畫大家,繼承與發(fā)展了“徐蔣體系”的寫實人物畫,是60、70年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杰出代表。

盧沉生于蘇州,1951年就讀蘇州美專學習西洋繪畫,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因成績優(yōu)秀畢業(yè)后留中央美院附中任教,兩年后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從事水墨人物畫的教學工作。此間他以扎實的素描基礎與造型能力,很快從同輩中脫穎而出。本次展覽特別展出了他的寫實人物畫成名作《機車大夫》,該畫創(chuàng)作于1964年,以其經(jīng)典性與時代性奠定了盧沉先生的藝術地位。

20世紀70年代初,盧沉先生被下放到磁縣農(nóng)場勞動,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寫生作品,雖為寫生作品,但他強調怎樣把寫生轉為創(chuàng)作,提出寫生要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單純地描寫對象,要根據(jù)自己的感受來改變對象。他在《盧沉論水墨畫》中寫道:“你拿著毛筆一下子就要考慮到怎么用筆的問題,這個線怎么勾,勾成什么樣的線,勾成方的還是圓的,粗的還是細的,有彈性的還是直的,根據(jù)你的考慮,根據(jù)你的感受,根據(jù)你的藝術理想,你的畫面的要求,要有選擇,這里面都有很多創(chuàng)造成分,不能完全照著對象去畫。”這時期他的寫生人物作品多成為當時寫實水墨人物寫生的典范之作。

筆線:品格學養(yǎng)與筆墨功底

盧沉雖然是以素描為基本功,但也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吸收,而且一直堅持對筆墨線條的探研。他一再強調,“以線造型是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要堅持以線造型。”“書法入畫”是他走進傳統(tǒng)的一條門徑,他從很早就開始研習書法,“文革”期間也未曾中斷。據(jù)他的學生們回憶盧沉先生臨碑帖、智永的千字文、徐渭草書,以草書入畫較多。不止一位學生回憶去盧先生家看到的場景為“案頭上、畫板上都是書法作品”,足見盧沉先生對書法用功之深。本次展覽展出了他的書法作品十余幅,以草書居多,以古代詩詞為題材。展覽為每一幅書法作品都配有詳細釋文,以便觀眾欣賞與理解。

除書法,本單元還展出了帶有大量題款的寫意人物畫作品,醉酒、醉歸、詩人行吟、漁翁等都是盧沉最常表現(xiàn)的題材。作為蘇州人,對江南情景的寫意性表達似乎與生俱來,盧沉先生上學期間就畫江南鄉(xiāng)村小品人物,這是他原本就喜歡的題材與風格,隨著文人素養(yǎng)的積淀,對此風格的創(chuàng)作更為得心應手,尤其在90年代之后創(chuàng)作了多幅寫意人物畫作品。這些畫都是詩書畫印結合的文人畫風格,難怪盧先生說自己“口頭是革命派,骨子里還是傳統(tǒng)的”。

對傳統(tǒng)堅持不懈的研習,可以被看作是盧沉對自身素描基礎的有意補充,同時也激發(fā)了其潛藏于內心的文人情結,成就了中國文人水墨人物畫的現(xiàn)代發(fā)展。

品興:反復筆墨錘煉與探索

盧沉對自己藝術永不滿足,他借助小品畫的興起對造型、筆墨進行反復的錘煉與探索,常對同一主題的創(chuàng)作進行不同風格的嘗試。如晚年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市民晨起遛鳥為題材、表現(xiàn)日常悠閑生活的小品畫。展覽中就展出了一組鳴禽題材的小品畫,有線描稿、水墨稿,有帶有變形感和幽默感的“鳴禽圖”,還有造型抽象、色彩紛繁的“鳴禽圖”,從不同風格的畫稿和成作中,可以看出盧沉藝術探索中的困惑與完成時走出困境的滿足感。如在一幅畫稿上他寫道:“學畫數(shù)十年竟然每天都像是剛開始學畫一樣茫然不知怎么畫才好”而另一件作品中寫道:“改弦換轍 絕處逢生”。

這些同類題材的作品“并不是為了應酬,不是簡單的復制,每一張都有新的追求”,他的理想狀態(tài)是“用一百張隨意勾畫的小線描打開一個新的思路,建立一個新的通道,朝自由、偶發(fā)、即興、隨意的領域猛進。就這樣畫,隨心所欲,不論東西,乘興畫去,盡興而止,必有迥異常態(tài)的畫面?!?/P>

墨構:水墨探索與革新意識

盧沉的探索不僅停留在造型與筆墨層面,80年代在現(xiàn)代化的大背景下,他追求抽象的思維能力,將西方的構成意識、形式分析的方法應用于水墨畫創(chuàng)作之中,《清明》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肚迕鳌繁憩F(xiàn)的是清明雨季路上撐傘的行人,用幾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現(xiàn)人物的側影、背影,通過形式分析的方法把畫面進行了有意味的分割,也輔助指引了觀者的欣賞順序。畫面整體的淡墨著色,傳達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與悲傷的情緒。這幅畫于1990年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在中國美術館和深圳美術館展出,引起了畫壇對盧沉先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進一步關注。

盧沉先生主張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轉變要借鑒西方現(xiàn)代主義、兒童畫和民間藝術。尤其對于兒童畫的借鑒研究,他的水墨構成作品中就有一類沒有形象,純用線條、墨塊與色彩構成,常命名為“涂鴉圖”,他在畫作上題字“能如小兒涂鴉,那是化境,吞吐古今,無論東西,得天趣者勝,要在不使有一筆吳生習氣,師非師,法無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正體現(xiàn)了對于這種自由恣肆、純真無邪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追求。

盧沉是那個時代藝術家中的思想者,他一生堅持求真求變,從《機車大夫》到《清明》等一系列水墨構成的創(chuàng)作再到寫意人物畫,他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對內心中渴求的藝術真諦充滿無盡的向往,如盧沉先生自己所說,“壽有限,藝無涯。朝朝暮暮,東涂西抹,面壁弄墨,數(shù)十年未成正果,何處丹砂,白發(fā)依稀始涂鴉?!彼麑τ谧晕业囊鬀]有極限,正如他心中的藝術理想,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

文/佟欣鑫
圖/北京畫院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