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正當時”——尼格爾·羅爾夫行為藝術在中國的一次當下呈現(xiàn)

時間: 2018.2.4

尼格爾·羅爾夫行為表演《空中鬼魂-長城》全程視頻

2018年1月31日下午三點,英國行為藝術家尼格爾·羅爾夫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正當時”在紅磚美術館展出,展覽由紅磚美術館高級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策劃。1969年至今,近50年的時間里尼格爾·羅爾夫一直堅持并活躍在該領域。在行為藝術領域及其歷史和全球當代實踐中,他是一位公認的重要人物。此次展覽試圖追溯和梳理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包括歷史作品、特定場域攝影及在紅磚美術館完成的新作。除20件行為藝術圖片外,展覽還展示了他重要的視頻作品。

從行動雕塑到行為藝術:羅爾夫的藝術脈絡

1969年,年僅19歲的羅爾夫選擇了比他本人更為年輕的行為藝術。他最初的作品是將一件件物品擺在一起,這個過程他稱之為“運動中的雕塑”。作為較早探索行為藝術的實踐者,羅爾夫在與策展人斯坦普的對談中回憶道,自己剛開始進行行為表演時觀看者只有六人。而十年后,羅爾夫去到紐約進行行為表演,到場的觀眾幾乎全是藝術家。在羅爾夫看來,這時的行為藝術還只是一場由藝術家發(fā)起、由藝術家消費的藝術運動。但正是這種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聯(lián)系,鼓勵著羅爾夫更進一步的探索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這次紐約之行令羅爾夫印象深刻,因為大衛(wèi)·霍克尼觀看表演后對他說到:“你這場行為藝術表演是我唯一能夠把作品帶回家的。”

作為一位原本從事雕塑創(chuàng)作的行為藝術家,羅爾夫最在乎“觸覺”,他感興趣的一切的材料都是可以用手去觸摸的。他聲稱,“我本能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和我的身體、和自我離的更近,如果是在一個帆布上進行油畫的創(chuàng)作,我們是伸出手去,在很遠的地方通過一個畫筆與帆布進行接觸。行為藝術是直接用我的手和我的臉,讓我與藝術更進一步接觸?!?/p>

為了讓作品的表達更具有開闊性,羅爾夫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聲音、影像的研究以及使用。他對影像的使用并不是將其作為記錄的工具,而是為了審視和測試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挑戰(zhàn)極限和暴露脆弱性的平臺。他的作品涵蓋現(xiàn)場行為、攝影、影像和聲音領域。近年來,羅爾夫基于其行為藝術實踐的圖像、現(xiàn)場遺留物及相關研究,進行圖像、視頻和聲音作品的大規(guī)模創(chuàng)作。

行為藝術作為一種超越作品物態(tài)局限的藝術形式,身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羅爾夫的行為藝術中身體有著同樣的重要性?;仡櫼酝男袨閷嵺`,羅爾夫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在顏料之中或者是不同的材料之中翻滾,身體以外的東西已經不重要。尼格爾·羅爾夫的行為作品經常將身體作為“行動雕塑”和繪畫工具,直接與水、火、空氣、泥土和木材等原始物質材料和環(huán)境進行作用或對抗,在其中尋找并建立平衡、暴力騷亂和崩潰的動態(tài)視覺過程,并顯現(xiàn)于身體之上,如他的作品《檔案-直面激水》(1980)《進入泥潭》(2010)《水邊的椅子》(2015)等。他始終以個人的身體作為挑戰(zhàn)生理和心理極限、揭示生命脆弱性的場所。在行為藝術領域長達50年的實踐中,羅爾夫用毅力、耐力、誠實與激情,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及其他少數(shù)幾位藝術家,一同為行為藝術進入當代藝術語境這段歷史創(chuàng)建著詞匯表。

三件現(xiàn)場行為創(chuàng)作:羅爾夫行為藝術的當下呈現(xiàn)

羅爾夫此次在中國首展,接連三天的時間里創(chuàng)作了三件行為藝術作品。1月29日在慕田峪長城,他選擇質感輕薄的白色滑石粉,沿頭部傾倒并染白藝術家及身著的黑色西裝,創(chuàng)作了行為作品《空中鬼魂-長城》。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本人及黑色轉化成白色的粉塵,寓意著生與死的關聯(lián)。一種關于空氣的形象,一種關于成為鬼魂,在當下存在的形象。長城作為規(guī)模浩大的古代防御工程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遺跡,常常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元素。尼格爾·羅爾夫以其慣有的分析視角,與長城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變的多重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進行對話,并對其在當代行為藝術語境中的運用進行反思和追問。

事實上,對于羅爾夫來說,吸引他的并非粉末本身,而是這種輕飄的介質在空氣中或身體四周的反應,因而每次在實施行動前,他都會悉心尋找灰塵在周圍漂浮所需要的條件。在長城表演行為藝術之前,羅爾夫站立于高處的烽火臺入口,多次面對或背對城墻閉眼沉思,而后又眺望遠方,借此去感受空間以及體會空間是怎樣的存在。而在最終選擇的地點,粉末作為一種介于以固體存在和在空氣中存在的流體狀態(tài),在空中飛揚,呈現(xiàn)出藝術家和世界之間的空間存在。對藝術家來說,這種存在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轉型。

羅爾夫是一位極其重視材料選擇的藝術家,他的選擇卻常常極為普通也十分當代,并用來建構符號意義。椅子在歷史與當代作為權威的符號意義或是阿瑟·丹托所說的“特權的標志”。又如或是多股麻繩作為知識或將事物捆綁在一起的象征。這些平凡的材料在羅爾夫的作品中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1月30日在紅磚美術館園林進行的行為《兩個椅子-花園》中,藝術家在橫跨于結冰湖面的橋梁上的一把嬰兒椅和一把成人椅間完成了一場關于生命體驗,以及當下與未來的對話。羅爾夫橫臥于嬰兒椅前,以人類最原始的行為——呼吸,與白色的粉末狀材料親密地觸碰,并點燃了成人椅?;?、霧與冰作為藝術家身體和動作的外延,在紅磚美術館獨具東方美學的靜謐空間中實現(xiàn)了動與靜的交織。

開幕當日,藝術家在展廳開放的黑色平臺上,進行現(xiàn)場行為《不和諧》。此次行為在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的無調性音樂中開始,藝術家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的有色粉末、坐椅、麻繩及黑色西服悉數(shù)登場,戲劇張力在室內空間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羅爾夫通過三次圖像的創(chuàng)作及破壞展示人類在諸多層面和領域共同面對的不和諧狀態(tài),被黑色破壞的規(guī)則多層圓圈、用捆綁軀體的麻繩繪制的不規(guī)則圓圈,及浸沒椅子的猩紅色粉末在其邊緣相互交錯,似乎將掙扎與搏斗、死亡與生存的痕跡拋向了觀眾。行為現(xiàn)場的遺留物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向觀眾呈現(xiàn)。

我們無法通過自己的經驗來理解藝術家的現(xiàn)場行為藝術,但我們都在場,這就是行為藝術最重要的意義:藝術家與人之間沒有阻隔。三場行為在古今時空維度,及承載中國傳統(tǒng)和當代文化內涵的場域中進行切換,為中國觀眾立體地呈現(xiàn)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面貌,并帶來了獨特的參與體驗。展覽將于2月25日落下帷幕。

文、視頻/楊鐘慧
圖/主辦方提供

展覽信息

展覽名:尼格爾·羅爾夫:正當時
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
展覽地點:紅磚美術館(北京市東北部何各莊一號地國際藝術區(qū))
展覽時間:2018年2月1日至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