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丘壑移于瀚漠:“沙海綠洲”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幕

時間: 2017.8.29

為全面配合即將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舉辦、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辦的“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并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2017年8月27日,由中央美術學院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中共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鄂爾多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展覽《沙海綠洲》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及國內優(yōu)秀藝術家共49人的145件藝術作品,形式多元,包含繪畫、雕塑、裝置與影像作品,其中還展出了基于鄂爾多斯獨特風景專門創(chuàng)作的國畫、油畫作品,由此集中展現當代中國藝術的高品質面貌與鄂爾多斯獨具魅力的文化形象。

展覽開幕儀式由鄂爾多斯市副市長曹郅琛主持。鄂爾多斯市政協(xié)主席王建國,鄂爾多斯市委常委、鄂爾多斯市宣傳部長蘇翠芳,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造型學院副院長、基礎部主任張路江分別在開幕儀式上致辭發(fā)言。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在展覽前言中談道,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看,鄂爾多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鄂爾多斯文化,而當今的鄂爾多斯市為全球化的治沙環(huán)保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受到世界矚目。在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厚積著千百年來各民族的文化記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舉辦的展覽將面向更多的少數民族和國外來賓觀眾,使作品在新的觀看與交流中激發(fā)出更多活力和可能性,也為中央美術學院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展示提供了良好機遇。

展覽《沙海綠洲》在面向多重現實問題的思考中被塑造而成,參展作品不僅作為藝術的審美對象,還作為一種思考方式深入到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民族文化、當代反思等領域。展覽的舉辦背景及其所包容的思考廣度,也為共同探討地區(qū)發(fā)展與文化振興問題提供了契機,于是在開幕當日上午,以此為主題的論壇活動便在多位知名藝術理論家與文化學者的云集中展開,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項目主管孫鳳、“青年藝術100”執(zhí)行總監(jiān)彭瑋、哈佛大學碩士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杜琳、《美術》雜志副主編盛葳、美術學博士及中國美術館館員魏祥奇、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教師張瀚、鄂爾多斯市藝未來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巖參與此次研討。由鄂爾多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吳永光、策展人劉禮賓主持論壇。

論壇嘉賓在本次展覽所針對的問題基礎上,圍繞藝術如何更有效、更積極地參與到地區(qū)發(fā)展與文化振興事業(yè)當中進行研討。吳永光副主席首先介紹了鄂爾多斯的文化傳統(tǒng)及發(fā)展現狀,提到本次展覽及論壇都為鄂爾多斯市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趙力教授重點強調了將地區(qū)能源發(fā)展的能量向文化發(fā)展的能量轉變,挖掘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并尋求文化的當代創(chuàng)新。曹慶暉教授談到,只有注意矛盾的多元性,注意土辦法的挖掘,才能真正使文化振興得到長遠發(fā)展。盛葳強調注意文化藝術資源的平衡和均衡對等,需要發(fā)展社區(qū)的文化藝術,提出了文化藝術社區(qū)化和文化藝術產業(yè)化的兩點建議。孫鳳談到,在地區(qū)發(fā)展和文化振興方面,首先需要立足本土,同時具備國際眼光,融入更多綜合性文化資源。彭瑋就如何讓當代文化介入當地文化及傳統(tǒng)文化給出自己的建議,提出在文化發(fā)展中需要不斷融合、反思和借位思考。杜琳博士以《地區(qū)性美術館收藏的建立與國際性眼光》為主題,以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國際策略為例,探討應該如何發(fā)揮地緣優(yōu)勢建立美術館,提出只有根據地緣優(yōu)勢建立起一個有清晰脈絡的核心館藏才能使美術館樹立長遠的文化價值。魏祥奇博士就地域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需要的開放互動給出建議,強調將臨時性的互動變得更為長遠和穩(wěn)定,并進行相關文獻整理,提高文化互動的成效性。白巖在最后的發(fā)言中談到,鄂爾多斯的游牧文化與現代網絡文化具有相似的流動性,強調文化資源對于人們精神的滋養(yǎng)作用。各位嘉賓針對不同具體問題的精彩發(fā)言與交流,將本次展覽所具有的現實意義與研究意義進一步提高。

展覽《沙海綠洲》延伸為“沙海行”、“山水間”、“對景處”與“生靈繪”四個單元,不僅將本次大型群展整體把握為觀眾可感的視覺節(jié)奏,還為觀眾敞開了多條深入藝術語言的感知途徑,為觀眾帶來更為新鮮的藝術體驗以及中西互融、深邃廣闊的文化視野。

本次展覽將在舉辦期間迎來大量參與“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的各國領導來賓以及內蒙古地區(qū)的少數民族觀眾,于內于外都打開了一扇新的藝術窗口,為此次“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和鄂爾多斯市增添了一道卓越的文化風景。展覽所具有的多重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也為地域文化的振興與文化事業(yè)、環(huán)境事業(yè)的發(fā)展給出新的動力與方向。

文/韋嫻坤
圖/主辦方提供

展覽單元前言:

沙海行:

盛夏時節(jié),繁花似錦,萬木蔥蘢。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攜張路江、余丁、王建國等八人深入庫布齊腹地,行穿沙公路、宿七星湖、經恩格貝,觀沙海、賞綠洲,訪治沙抗沙之人,識沙柳、楊柴、梭梭之綠,行程達千余里。俱是德藝雙馨之藝術名家,于烈日中支畫布、涂油彩、繪華章,巧運靈思繪沙海綠洲于畫作,現鄂爾多斯治沙人精神于筆端,抒治沙之雄渾豪情于其內,成佳作十余幅;國畫家于光華、劉金貴、姚鳴京、岳黔山、劉榮游響沙、渡黃河、觀神松,一覽鄂爾多斯沙海綠洲之狀、黃河九曲之秀、砒砂神樹之奇,感蒙漢文化交融,察鄂爾多斯人豁達樂觀之魄 ,即成雅作五幅,流云吐氣于浩然,現鄂爾多斯風情于畫端。

慨范老《夢幻庫布奇》沙水相應仿若仙境,嘆四人合作無間《穿沙公路》恰似當年修路之眾志成城,驚張路江《沙海新綠》云卷云舒之間若見沙海之變遷,喜姚鳴京之《鄂爾多斯傳說》之大開大合......今日九位名家之作以饗諸君,共赴沙海行。

——馮世業(yè)  

山水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至今,“山水”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意象,彌漫于胸臆之間,丹青之中,尺牘之內,朝野之上。山水之于人,人之于山水,兩相交融。山水因人而異,人因山水而迥。即使經歷了現當代的風云聚變,此關系未斷尤聯。也正因此,目丹青而山高水遠,行萬里而思接古人。心態(tài)雖移,江山猶在,格物致知,文脈傳承。載藝之具隨異,源頭活水猶來。百花隨時次第開,且望明月不遮云。

——劉禮賓

對景處:

此處有景,敞我對之。“山水間”暢心開眼,“對景處”凝目抵心。遠眺云飄逸,近觀景自新。對即晤對,志在神通。景分中西?處處不同。駐足立身,便是此時。無昨無未,以當下為限,畫地為牢,振筆移景。外物變數理,內心移丘壑。內外互化,安身立命。

——劉禮賓

生靈繪:

靈之有體,動靜兩態(tài)。動,日夜不息,非動物之專屬,看靜物枝葉彌漫,內里川流不息,風過搖曳多姿,開合朝朝暮暮。既是一微粒,尚一瞬千里,有便為小,無卻至大。靜,無呼無吸,非靜物之天性,觀動物豹起又寐,大地起伏,祥云開合,百年老僧古寺中,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有之為體,無盡其用。曉得此理,便可落筆方寸似無動,咫尺千里馬飛奔,有無相生氣息在,動靜之間天地寬。

——劉禮賓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沙海綠洲

展覽時間:2017年8月27日—10月27日

展覽地點: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博物館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中共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鄂爾多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總 策 劃:高洪 龔明珠

學術主持:范迪安

藝術指導:蘇翠芳 張路江 馮世業(yè) 曾涵

策 展 人:劉禮賓

展覽助理:付瑞 韋嫻坤 王奕丹 矯云嬌 黃輝

展覽設計:東陳設計(王東琳、陳翊君、張雅雯)

參展藝術家名單(49人):

沙海行:范迪安、張路江、于光華、劉金貴、姚鳴京、余丁、王建國、岳黔山、劉榮

山水間:陳平、陳琦、邱志杰、展望、丘挺、吳永光、姚璐、黃洋、李洪波、楊心廣、王墑

對景處:王少軍、馬路、王川、白曉剛、劉商英、李榮林、路賓、黨文良、康蕾、唐承華、李秉軍、盧征遠、蘇海艦

生靈繪:蘇新平、呂品昌、呂勝中、王華祥、唐暉、王中、李洋、蕭立、于凡、姚舜熙、申紅飆、武宏、鄔建安、謝青、呼和夫、劉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