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北京OCAT再次梳理“大尾象”

時間: 2017.3.16

2017年3月15日,北京OCAT研究中心推出“大尾象工作組”的整理回顧展覽“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展覽由侯瀚如、蔡影茜聯(lián)合策劃,在去年廣東時代美術館“三角洲行動之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的基礎上,增加展出“大尾象”當年的展覽空間圖、藝術家方案和手稿、各類對話和評論等此前未曾公開展示的研究資料,以此形成對“大尾象”的全面回顧和研究案例。

“大尾象”由藝術家陳劭雄、梁鉅輝、林一林和徐坦組成,上世紀九十年代活躍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量來自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文化現(xiàn)實,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進程中的一種獨立先鋒藝術狀態(tài)。本次展覽提煉出的三個關鍵詞是對“大尾象”主要藝術活動、藝術狀態(tài)的概括:“一小時”引自梁鉅輝于1996年在廣州某建筑工地實施的行為項目“游戲一小時”,藝術家在垂直升降機中安置一臺彩色電視和“坦克大戰(zhàn)”游戲,隨升降機告訴上下一小時也瘋狂游戲一小時,這一“臨時”景觀構成與現(xiàn)代化的急迫進程相悖的“異托邦”;“沒空間”則是大尾象1994年在廣州三育路14號組織的第四回展的標題,既提示了90年代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匱乏,也突出藝術家自發(fā)展覽的游擊性質;“五回展”則是大尾象1991-1996年間在文化宮、酒吧、大廈地下層、戶外臨時空間等不同類型的非藝術空間中組織的五次展覽。

“大尾象”的出現(xiàn)和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的經濟起飛、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當然他們的藝術關注視角也與之息息相關,以裝置、行為、Video、攝影等先鋒藝術語言關注人口遷徙、文化危機、城市環(huán)境急劇變化等現(xiàn)實話題。本次展覽也還原當時的社會文化情境,以年表的方式展示每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大事件,“大尾象”藝術活動的方案、手稿、圖紙、評論等則穿插其中,能清晰看到藝術與日常、社會的映襯關系,他們的創(chuàng)作利用來源于生活的日常媒介材料來表達他們所感受到的生活與意識形態(tài)的劇變。

大尾象在上世紀90年代異?;钴S,每年都自主策劃展覽,也頻繁受到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廣州三年展等國際大展的邀請,2000年后,很少再以工作組的名義聯(lián)合參展,但其主要成員仍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積極投身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他們曾經對珠三角當代藝術生態(tài)起到積極的作用,現(xiàn)在回顧、整理、研究他們的藝術也對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啟示意義。展覽策展人侯瀚如提到,大尾象的藝術是執(zhí)著的,他們對問題的一貫性投入體現(xiàn)了一種價值和信念;同時他們對正在形成的城市文化的介入,并與之保持著矛盾又同步的敏感,這也讓人思考藝術在社會結構中的角色和身份;現(xiàn)在藝術空間趨于“正常化”,反觀大尾象在非藝術空間的項目和實踐,也對當下藝術空間與生活空間的關系邊緣提示著啟發(fā)。大尾象成員、藝術家徐坦至今也認可他們的那一套方法論,在當時回避流行的“意識形態(tài)”和“東方主義”道路,堅定他們認可的最好的方式,那就是藝術的社會實踐。

北京OCAT研究中心是一個注重研究和思辨的藝術機構,去年巫鴻在此策劃“關于展覽的展覽:九十年代當代藝術的展示”,觀察展覽、藝術活動與當代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功能、意義以及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而此次“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也是同一話題的延續(xù)和補充,并能形成一種橫向比較。展覽持續(xù)至7月16日。

文、圖/張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