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CAA-CAFA聯合論壇:美術館如何挑選藝術家?

時間: 2016.11.17

2016年11月15日下午,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第十屆藝術家獎評選出爐,“最佳藝術家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獎”和“杰出成就獎”分別由藝術家曹斐、何翔宇和徐冰獲得。

正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第三屆CAFAM雙年展,本屆雙年展以“空間協商”為主題,在組織模式、運行機制上進行了新的實驗和嘗試,不設策展人,不以推薦和提名的方式選定參展作品,以“方案征集——公開協商——文本展示——作品呈現”的模式展開展覽的討論和呈現。然而在這一模式下,對藝術家作品選擇的難度有增無減?;趯λ囆g家選擇問題的共同思考,本屆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于獎項頒布當日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舉辦第六屆“CCAA-CAFA聯合論壇”——“美術館如何選擇藝術家——中國藝術機構收藏非本土藝術與外國藝術機構收藏中國藝術”,討論中西方美術館對于藝術,特別是非本土藝術的展覽與收藏的不同標準。

參與論壇討論的基本有本屆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第十屆藝術家獎的評選委員,包括法國蓬皮杜現代美術館的館長貝爾納?布利斯特納(Bernard Bliste?ne)、英國泰特美術館的榮譽館長克里斯?德爾康(Chris Dercon)、香港M+美術館館長華安雅(SuhanyaRaffel),及活躍于國內外藝術現場的策展人、評論家馮博一、彭德、尹吉男。此外,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也參與討論,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委會主席劉栗溧主持。

范迪安:美術館收藏應著眼于文化的交流與認知

論壇開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首先發(fā)言。他表示,本次論壇的主題“美術館如何挑選藝術家”能夠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藝術家對時代的貢獻,或者說從美術館如何挑選、收藏、研究、推廣藝術家來看待藝術家的價值。

在當下我們感同身受于全球化的速度,也察覺到當代藝術在全球趨勢中的一種相互借力和相互促進而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的整體趨勢。“如果把藝術家和他們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的時候,我們似乎會提出另外一個問題——這些資源在全球空間的分布中是均衡的嗎?或者說藝術資源的分配、流向和產生的效果是均衡的嗎?”范院長指出,今天的美術館收藏不是為了據為己有或炫耀財富,美術館收藏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應著眼于文化的交流與認知,著眼于在不同地區(qū)、國家、文化的發(fā)展中形成一種共享的價值觀。范院長最后表示:“在今天這樣一個契機里來討論藝術資源的全球分配與命運,可能就是美術館的一個新任務。”

西方藝術機構如何收藏中國當代藝術?

與其他西方藝術機構不同,香港M+美術館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美術館,其有著非常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館長華安雅說到,“我們收藏更注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實踐過程,現存既有的收藏涵蓋從70年代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線索。” M+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僅研究藝術本身,更會深入到某種現象的發(fā)展線索、展示方式、藝術教育、如何和公眾發(fā)生關系等。進入21世紀后,發(fā)現關于當代藝術收藏不僅是關于地點,更多是關于媒介,“新一代的藝術家是在網絡乃至后網絡的語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會跨越虛擬和現實的平臺去進行創(chuàng)作,當我們討論當下語境收藏的時候會認為更多的是關于這種對話的復雜性?!比A安雅說。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館長貝爾納?布利斯特納首先談及法國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聯——可從30年代起大量中國藝術家和知識分子赴法學習開始,這些人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藝術家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重新審視收藏中的系統(tǒng),也給予我們另一個深入窺視藝術史的機會,” 貝爾納說道,“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避免讓收藏最后簡單化成為非常相似的東西?!?nbsp;試圖去展示全世界所有的藝術作品是不成立的,這其中的標準是什么?對于貝爾納來說,最重要的標準是“如何拷問藝術史本身的意義”。蓬皮杜藝術中心將在中國上海成立據點,這是蓬皮杜藝術中心希望借以加深與中國聯系的一大舉措,“只有離中國更近,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中國當代藝術本身。”問到如何建立美術館的收藏,貝爾納用三個關鍵詞回答:“它是歷史的、復雜的、也是主觀的?!?/P>

英國泰特美術館的收藏并不聚焦于某種藝術的“國家性”,尤其很少以“國家”去劃分某個展覽的名稱與類型,而是將視角放于藝術家個人的作品與研究方面。中國藝術家陳箴是最早與泰特合作的藝術家之一,克里斯表示在與陳箴的交流中獲得了很多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知識,“最重要是他告訴了我其實不存在所謂的‘中國藝術’,存在的只有中國藝術家,這對泰特的收藏來說也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視角;貝爾納也表示贊同,他認為,簡單的國際化標簽實際上是一種危險的退步,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個體和個體研究上。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藏家之一,烏利???颂岢霾煌捶?,在其看來,西方機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雖然有一定的研究,但并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舉措,“我知道克里斯本人一直非常支持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但是泰特美術館本身分配到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方面的資源并不是特別的充足?!贝送猓瑸趵???酥赋鑫鞣剿囆g機構并沒有獨立研究中國當代藝術,而是往往尋求同樣的一部分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對中國藝術有一定研究的群體,又通過這些人接觸到同樣的藝術家,這種做法使得大量同質化的中國當代藝術存在于國際上。

中國的美術館對西方藝術的收藏與本土藝術語境之關系

中國的美術館起步較于西方更晚,其對于西方藝術品的收藏情況又是如何?對此問題,范迪安院長笑稱,中國的美術館對本土藝術的收藏仍尚未完成,更談不及非本土藝術收藏了。在擔任中央美院院長之前,范迪安院長于中國美術館工作了九年,這期間對于中國美術館的收藏愿景為,“試圖建立起一個20世紀的中國美術序列或者說是一個看得見的中國現代美術史。”藝術史上對于中國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末這一百年的中國藝術歷史的研究仍存在盲點?!皩嶋H上這是很多年來西方關于所謂藝術現代性的命題討論所形成的‘盲點’,”范迪安院長指出,“因為在 ‘現代性’的討論中,現代中國的藝術或者是中國藝術的現代進程是找不到價值歸屬的,由此造成了對這一百年來中國藝術的一個忽視狀況?!?/P>

對于前面討論的用“更愿意討論中國藝術家而不是空泛的中國藝術”現象,范迪安院長認為,海外藝術家擁有雙重身份,他們是全球藝術發(fā)展中很重要的現象,但他們同樣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組成部分,因為他們的身份、背景并沒有離開,也不可能離開中國的文化背景?!敖裉斓闹袊囆g是非常多元,我也非常贊賞通過個體藝術家去探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話題?!狈对洪L說。

而中國美術館如何收藏非本土藝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表示,與研究個體藝術家的方式一樣,在對非本土藝術的收藏方面,美術館也選擇收藏那些關鍵性的、節(jié)點性的、具有紐帶性質的藝術家,“以點帶面”,從而擴展到對非本土藝術的研究。

策展人馮博一從自身工作經驗出發(fā),談及在國內對美術館藏品借展等方面的困難;對此,克里斯館長表示在西方美術館內也存在同樣問題;王璜生認為,隨著文化交流的展開和機制的完善,關于官方美術館與民間美術館之間的藏品交流也越來越開放,這對于美術館的發(fā)展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正如,美術館體系中的藝術標準是一個復雜的議題。在不同的歷史與現實背景下,不同的美術館對于藝術甄選的標準也往往存在著一定差異。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多元語境下,對于非本土藝術的展覽、收藏的選擇標準,在不同歷史時空背景下往往更加難以探討。然而,在當代藝術的全球化展覽、交流、收藏日益密集的進程中,由該問題所引發(fā)的爭議也越發(fā)顯著,期盼此類交流對話可提供更多啟示。

文/林佳斌
圖/楊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