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從未消失的心像:“地平線—蘇新平作品展”呈現(xiàn)藝術家近期新作

時間: 2016.6.19

人在年輕的時候,地平線是許諾,幾十年之后,地平線是丟去的時間,這時的地平線就將像拼圖游戲一樣被反復拼裝。這個游戲需要一種經久不衰的信心,在錯位的現(xiàn)代時間感受中,為自然時間的展開假設一個沒有斷裂的拼圖,用意志去激發(fā)出新的地平線。

——展覽名稱取自莫里亞諾的小說《地平線》

2016年6月18日下午4時,“地平線—蘇新平作品展”于北京官舍會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由舒可文策劃,提取了蘇新平創(chuàng)作中的兩個位置連成一條《地平線》,其一是20多年前的小幅石版畫,再而是他近期創(chuàng)作的由眾多片斷拼連而成的風景或人像。曾經在石板畫上被固定下來的“地平線”,似乎一直沒有從蘇新平的心像中消失。

風景,這個明顯帶著古典美學質地的詞匯,一再地被他用來命名自己的作品。但此風景早已不是彼風景,其中被改變的,不只是在自然空間中展開的地平線,也不再有太陽升起帶動的時間感受。作者對風景的重新規(guī)定,從最初在畫面上的霧化引出了這一動機,而后,他對風景的處理更加內在化。他會無限期地延長作品的未完成狀態(tài),或隨時涂改,或添加畫幅。而《荒原》似乎是在這種涂改添加中生成的一種更徹底的手法,他從一小片紙上素描開始,日積而成如拼圖游戲里的大量小張素描。其中任何一個碎片都無法承擔其責任,無論其精致程度如何,但其精致又是生成的條件。在一次次的拼裝組合中,這些碎片表現(xiàn)出的詭異混亂,帶有一種動力,重新整理的動力。當然,最終它們可以被組合為一幅有著地平線的荒原。它的繪制和展示方式本身既帶著瞬間錯亂的脆弱感,又顯示著一種重新規(guī)定的意志。

中國當代藝術如今面臨的時期,各種文化、景觀交融形成了資訊豐富的信息場。談及蘇新平的近作,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開幕致辭中稱:“當今,文化交匯的信息場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刺激,使得藝術家產生創(chuàng)作的能量。而與此同時,這也要求藝術家的工作方法更加純粹。從蘇新平近期的新作中可見,一路走來他更加回到了語言本體,更加回到了‘手與心’自然交融、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方式。”

“地平線”:內心的關照

即使是作為肖像的作品,無論是手還是頭像,也都做同樣的處理,并且,這里的肖像有一種被風景化的暗示。如同現(xiàn)代藝術中把肖像抽象化不僅是一種純繪畫語言對古典美學的拒絕,也是一種對內在意識的重新塑型。而蘇新平對肖像的風景化,似乎是在用他石板畫中的神性時空,重新裝置碎片了的人像和身體。

正如策展人舒可文女士寫到:“知識、經驗、詞、行動和愿望相互重疊著,豐富著,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更威武,更理直氣壯。因為,它們也會是相互對抗著的,而愿望在其中常常漸行漸遠。在蘇新平的實踐中,這種對抗似乎對他更起作用,不然他不會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保留著一些遲疑和不確定,這不只是流露在他言談節(jié)奏中的欲言又止,也只不是在他待人接物的謙謹中,而是他在作品中制造的一種前途未卜和有待破解的氣氛,以他的誠懇坦率地表白了他的困難和他的遲疑?!?/P>

蘇新平曾很多次地說要回到“內心”,雖然這可能是一個需要解釋的詞匯,但在他的作品中,多少對此有所說明。在內蒙草原題材的石板畫中,他的空間感中有一個清晰的地平線,時間是在太陽升起和夜幕沉沉間流動??墒俏覀兲幵谝粋€“人是物非”的現(xiàn)代狀態(tài),就像他的石板原版都被磨掉了一樣,只留下了印制的版畫,石板上的痕跡只能作為內在意識的對象,留存在他所謂的“內心”。這種內在對象必定會被磨損、變形,甚至碎裂,它需要通過把情節(jié)重啟,變成新的事件,才能夠拒絕政治意義上的各種終結,讓生活占據(jù)上風。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展出至8月21日。

關于藝術家

蘇新平,1960年生于內蒙古集寧市,1977年入部隊服兵役,1983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yè)后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任教。198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xiàn)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個展為:2016年:“地平線-蘇新品作品展”會空間,北京,中國;2015年:“有儀式的風景:蘇新平作品展”,廣東美術館&風眠藝術空間,廣州,中國;2014年:“蘇新平:從超現(xiàn)實主義到自動主義”,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沈陽,中國;2009年:“北京風景”,美國亞洲文化學院,華盛頓,美國;2005 “蘇新平肖像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曾參加群展:2015年:“中國8——萊茵魯爾中國當代藝術展?概況——視野中國”,杜塞爾多夫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會展中心,杜塞爾多夫,德國;2015年:“傳統(tǒng)與革新: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人物形象”,威斯康辛大學查森美術館,麥迪遜,美國;2014年:“未來的回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展”,密歇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東蘭辛市,美國。作品曾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亞洲?太平洋博物館,美國波特蘭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收藏。

文編、圖/余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