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與時空對話——“有儀式的風景:蘇新平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

時間: 2015.10.21

由中央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主辦,風眠藝術空間協(xié)辦的“有儀式的風景——蘇新平作品展”于2015年10月18日下午4點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在廣東美術館與風眠藝術空間同期開展,展出了蘇新平早年的小幅石版作品與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紙本作品、油畫、草圖以及大量在繪畫過程中遺棄的擦筆紙,通過早期作品與近期作品的穿插展示,打破了原有的線性時間,形成蘇新平新舊創(chuàng)作的隔空對話。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廣州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黃啟明、廣東威華集團董事長李建華以及來自從全國各地專程趕到廣州的近六十位藝術家、批評家和收藏家出席了開幕式。

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先生在開幕式上講到蘇新平早期利用石版創(chuàng)作的素描基礎,創(chuàng)造了一種鮮明的視覺形式——概括、強烈且不乏現(xiàn)代意識和現(xiàn)代情感,他今天的這些轉化其實都是由石版畫特點演化而來,并開始向當代轉化,到后來由擦筆紙上的痕跡衍生出來的抽象意味繪畫作品,應該說蘇新平創(chuàng)造了一種屬于他自己的藝術語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劉小東在開幕式上風趣的指出從蘇新平的畫中可以看到的游牧民族的曠野之風與內在寂靜的一種結合,個人的敏感、個人的深思熟慮構成了他的一系列作品的內核。

在展覽學術主持黃專看來,蘇新平的藝術大多是源自于關于記憶問題的思考,其藝術中個人時間與歷史時間的關系不僅體現(xiàn)為內在與外在的抗爭,還體現(xiàn)為現(xiàn)在時的“我”與過去時間中“我”的循環(huán)往復的對話。因此本次展覽將展廳營造出一種隧道的意象,它們封閉、幽暗,像一粒時間的膠囊,而蘇新平的作品則像是在隧道中游走的幽靈,有意割裂了作品創(chuàng)作的線性時間,將新近創(chuàng)作的《荒原》、《無題》、《八個東西》、《表情》等與早年的《躺著的男人與遠去的白馬》、《木樁與馬》、《寧靜的小鎮(zhèn)》、《空曠的草地》 、《網(wǎng)中之羊》等石版畫穿插排列,形成了一種隔空對話的語境,使三十年中蘇新平的作品處于某種混合性的時間模式之中,通過那些早年的小幅石版畫和近期的巨幅風景不僅能給觀眾帶來同樣的視覺驚喜,而且還能像欣賞一部奏鳴曲那樣掌握它們主部、連接部和副部之間的微妙區(qū)別,而這種時間中動與靜的儀式化的運動正是蘇新平藝術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部分:對萬事萬物間永恒與瞬間那種辯證性的視覺理解。

在連接四個展廳的甬道中摘錄了藝術家閱讀過的一些文字,如艾略特的《荒原》和吉米哈利的《萬物有靈且美》,這些詩句不是對蘇新平藝術的平行解釋,而是一種文字性象征意象與圖像性象征意象間的相互補充和映證,它們對蘇新平藝術的作用就像希臘神話寓言、猶太教的神喻或是保羅?策蘭的詩歌對基弗作品的作用,這個語言的世界與他的圖像世界息息相關關,它也使蘇新平的作品始終處于神話與現(xiàn)實、人文史與自然史、理性與感知世界、語言與圖像間的互釋狀態(tài)。

廣東美術館展覽持續(xù)到10月30日,風眠空間持續(xù)至12月31日。

文/蘇新平工作室
圖/蘇新平工作室、風眠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