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望個展“暫時什么都不是”將在上海展出

時間: 2015.10.15

作為中國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公共藝術項目,“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今年仍由一個大型藝術家個展和《偏離17.5度》兩部分組成。2015年選定藝術家展望作為個展部分項目的參展藝術家,他將為本屆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同時推出兩組全新作品《拓地》和《幻形》。2015年上海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也將完成隋建國《偏離17.5度》大型裝置作品的第九個標點的安放,它與展望個展“暫時什么都不是”開幕同時進行。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雕塑實驗領域的代表人物,展望的藝術有著以簡單材料形態(tài)營造復雜問題的特質,他的藝術像是一場不斷尋找平衡的實驗游戲。展望藝術的真正起點來源于對“太湖石”的拓形,二十年來它引導展望的創(chuàng)作跨越多種媒介和材質,涉略廣泛的人文史和自然史領域?!皶簳r什么都不是”是展望在描述自己創(chuàng)作時說的一句話,它概括的正是展望藝術的這種非確定性的實驗特征。

展望為2015年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提供的兩組方案是他的又一次“構形”實驗,《拓地》使用了與《假山石》同樣的工業(yè)材料,但卻抽離了“太湖石”這個趣味主體,直接以公共空間作為拓印對象,這就使這種實驗具有了公共交流的品質,而《幻形》是他以軟質材料對《應形》中藝術家自己的人體形象進行的一次造型學意義上的再發(fā)現(xiàn),它以各種被分解的身體和器官構造出一個新的形體世界,展望稱之為對《應形》所塑之形的“再拆解”,它的結果是使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處于某種抽象和具象間的混沌狀態(tài),一種“幻形”。

從“拓形”、“應形”到“幻形”,展望的創(chuàng)造更像是對藝術如何“模仿”世界這一古老命題的一種拓撲學意義上的演繹,它以雕塑為媒介,探討有形物體在連續(xù)變換的條件下如何保持它不變的“構形”性質。

藝術家簡歷:

展望,1962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自幼喜愛繪畫,少年時代受外祖父影響接觸中國山水畫。從15歲到19歲期間(1978-1981)就讀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現(xiàn)北京藝術設計學院)特種工藝專業(yè),學習了以中國傳統(tǒng)工藝、藝術為主兼具各種流行藝術的課程。21歲(198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接受正規(guī)(留蘇)雕塑訓練,三年級后進入司徒杰先生工作室,學習中國傳統(tǒng)雕塑與西方現(xiàn)代雕塑。畢業(yè)后留在中央美院自由創(chuàng)作和教學至今。

展望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國雕塑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形式涉及雕塑、裝置、攝影及多媒體等。從1995年開始制造不銹鋼的《假山石》系列,成為聞名國際的重要作品并收藏于世界各地。它的原型全部來自于天然的石頭,經(jīng)過高難度的手工鍛造而成,這項技術于2002年獲得了國家專利。展望的作品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倫敦大英博物館首次收藏的中國當代雕塑品;同時也是舊金山Deyang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陳列的首件中國當代雕塑作品,曾參加威尼斯、上海、新加坡、廣州等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三年展。

展望作為一個具有實驗精神的當代藝術家、雕塑家,一方面吸收和運用了東、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成果,同時堅持獨立、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再造自然作為其創(chuàng)作理念,使“假山石”為代表的中國文人文化走入國際當代藝術視野。他的石頭哲學體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的真假思辨上,以西方的手法,現(xiàn)代的材料,重新解構了東方傳統(tǒng);他以現(xiàn)代材料呈現(xiàn)的不銹鋼山石,在文化的融合與轉換中,找到了一把從傳統(tǒng)通往當代的鑰匙,其淬煉的符碼破解了時代的某種內核。近年的作品集中在對觀念之形的探討中。

主辦:OCAT、上海浦江華僑城
支持:深圳市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
策劃:黃專
展覽時間:2015年10月25日一2016年1月23日
地點:上海市閔行區(qū)浦星路800號OCAT上海浦江華僑城展區(qū)(中意文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