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齊萬物,見其心:“當代中國寫意花鳥畫七人展”于正觀美術館展出

時間: 2015.9.23

寫意花鳥畫重在面對自然物態(tài)時的寫其意,見其心。通過物象生機的呈現,生拙、潤澀、收放之間,“見心”是其要害,亦是其難度。

——于洋

2015年9月22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于洋策劃的“齊物見心—當代中國寫意花鳥畫七人展”于琉璃廠地區(qū)的正觀美術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聚焦中國寫意花鳥傳統(tǒng)在當代創(chuàng)作語境下的延續(xù)與新拓展,共展出陰澍雨、許敦平、劉海勇、李云雷、李雪松、周午生、曹遠平七位創(chuàng)作實力派的新近創(chuàng)作。

“齊萬物,見其心”是策展人于洋為本次展覽撰文的標題,該六字箴言也道出了寫意花鳥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和美學追求。自南唐徐熙開寫意花鳥之先風,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創(chuàng)作、感悟萬千世界、表達心境狀態(tài)的重要方式。觀青藤之“墨葡萄”,能感其苦和狂;味八大之“白眼荷鴨”,能知其桀驁性情。寫意花鳥重在見心,也貴在見心。二十世紀以來,雖涌現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寫意花鳥大家,但也因其自身“弱敘事性”特征而逐漸落寞,直到近二三十年寫意精神和重返自然的價值回歸,才使畫壇重新關注寫意花鳥藝術及其對當下的文化價值。

對此情況,策展人于洋在接受藝訊網采訪時談到,雖然寫意花鳥有回歸的態(tài)勢,這對當代寫意花鳥發(fā)展帶來機遇,不過同樣也面臨諸多困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各種展覽中,寫意花鳥是很少的,是明顯不占優(yōu)勢的。這可能是因為“寫意”本身缺乏敘事優(yōu)勢,但恰恰是這種寫意代表著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精神,“得意忘形”也是中國繪畫追求的核心精神。于洋老師介紹,策劃此次展覽也是想揭示一種古今之變,古今之通,希望透過展覽,對學院教學,對傳統(tǒng)到當代轉換過程,能有一個小小的提示作用。

對這種當下正發(fā)生的藝術現象可謂是正觀美術館的興趣所在,正觀美術館館長孫志中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道,正觀美術館致力梳理85以后中國畫壇形成的各種藝術現象,85以后的三十年藝術發(fā)展,中國畫壇呈現多元的風格面貌,形成了一批好的藝術家及好的藝術成果,也伴隨著一系列可深化探討的學術話題,而寫意花鳥無疑是其中之一。雖然處于邊緣狀態(tài),面臨雅俗難辯之困境,但仍不可忽視,因為每個人都有懷舊情懷,只有懷舊才能讓文化延續(xù)。

此次展覽甄選的七位藝術家皆為70后,可謂當代中國寫意花鳥南北畫壇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一代主流畫家,他們既是少壯派,亦是實力派;他們既是畫人,又為師者;他們既是花鳥畫藝術的實踐者,也是當代中國畫的思考者。展覽一方面兼顧中國南北之地域,也兼顧寫意的多樣創(chuàng)作技法,既有大寫意,也有兼工帶寫,可一窺中青一代的文化自覺,也反映從文人傳統(tǒng)生長出的寫意花鳥在當代創(chuàng)作語境下的新延展和文化價值。參展作品形制多樣,中堂、楹聯、條屏、小品、橫披、扇面等皆有展出,藉由一種具體的、精細分類的、精英群體的風格展示,把握切實而具體的問題,呈現一個當代中國畫史的典型性切片。

展覽開幕后,展覽學術研討會“新傳統(tǒng)主義語境下的當代寫意花鳥畫”在正觀美術館舉行,策展人于洋、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研究館員朱萬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平、畫家李文亮、汪為新以及參展藝術家等出席了研討會,就寫意花鳥的諸多新老問題展開討論。吳洪亮關注寫意花鳥的“時態(tài)問題”,認為寫意這種傳統(tǒng)并沒有遠去,并沒有成為過去時,自齊白石以來,我們面對寫意花鳥的心態(tài)并沒有變,而且以平靜心態(tài)觀之,總能發(fā)現新價值。王春辰也認為從美術館系統(tǒng)、當代系統(tǒng)來看,寫意花鳥確是缺失的,我們應該調整心態(tài),因為態(tài)度決定了認同感。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15日。

文/張文志
圖/正觀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