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群展“以退為進”將亮相上海外灘美術館

時間: 2014.5.8

展覽的概念“以退為進”來自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中的一種軍事策略。孫子生活于公元前6世紀,其所著《孫子兵法》不僅在當時是一部重要的兵書,后來更持續(xù)影響了東西方的軍事及商業(yè)策略,這種影響力一直持續(xù)至今。對策展人而言,一幅晚清的歷史照片極好地映證了這一策略。照片中的袁世凱(1859-1916)是晚清最有權勢的將領,他身披傳統(tǒng)蓑衣,頭戴隱士斗笠,垂釣于一艘漁舟之中。本次展覽的構想出發(fā)點即來自這幅將領喬裝隱士圖及袁氏退隱的故事。袁氏以此借喻忠臣,表達清廷于1909年將自己免職的不滿。但是,他所選的退隱之地——河南洹上村,是一處繁忙的交通要道,此后,他在這里一直待到1911年。袁氏借用的忠臣之隱喻,以及從權力中心退隱這一明顯與之矛盾的做法,都意在促使當朝再度請其出山,并最終將其推舉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tǒng)。此處,袁氏效法其前代士子,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這幅忠臣士子與當世之朝不和隨即退隱的圖畫,成為了中國藝術與文學中極富彈性的隱喻之一。

“以退為進”是一種同樣適用于當今中國藝術生產的策略。試圖呈現(xiàn)那些在當下運用傳統(tǒng)媒介與手段,如占卜、游戲、博弈、方言等傳統(tǒng)策略,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以期發(fā)展出一套自律的語言,進而抵抗由一套“通用語匯”(lingua franca)所產生并持續(xù)至今的同化趨勢與權力結構。在這方面,詩歌同樣也扮演著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展覽《以退為進》旨在呈現(xiàn):向傳統(tǒng)的借鑒和退讓,能夠如何作為一種高效策略來迎對特定的歷史時刻。

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表示:“《以退為進》匯集了來自中國本土及海外的多位藝術才俊,在他們眼中,傳統(tǒng)不是一段已然凍結的時間,亦非一個建設完備的體系。相反,他們向傳統(tǒng)發(fā)問,以此測試當代創(chuàng)作、記憶及再造歷史、以及通過重訪某套建設完備的編碼系統(tǒng)來在當今的城市社會、政治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再造‘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各種極限及可能性。因此,參展的當代藝術家們‘以退為進’,將傳統(tǒng)作為一種‘在進行之中’的生活實踐來接受——從重新書寫藝術與社會歷史中的不同層次,到對文化編碼、影像與平凡事物的使用或/與濫用,皆是如此。由此可見,傳統(tǒng)并非只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簡單對立,而是一個關乎使用、轉變、重新解讀和文化發(fā)展的演進過程。因此,傳統(tǒng)被視作一整套實踐、影像、以及基于地方語言、日?;顒拥氖挛铮谡褂[《以退為進》中被呈現(xiàn),被演示,同時也受到審視?!?/P>

策展人闡述

展覽《以退為進》設定在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和藝術領域的發(fā)展背景之下。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媒介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無數雙年展和各類展覽都以此作為展示內容,諸如: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的首個中國館,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館的展覽《原道》,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作為現(xiàn)在》。這些都表明某種愈加顯著的趨勢,即:將中國傳統(tǒng)媒介作為一種“通用語匯”進行重新挖掘和評估的需要。這種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興趣確實來自于不同方面的刺激,其中政治經濟同文化藝術的驅動力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中國同其西方同仁一樣活躍。然而,值得強調的是,作為后世貿成員的中國,正處于一種全新的、充滿自信的文化身份的塑造。作為一個新晉的全球經濟大國,中國正在重新確立“繼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本土文化的文化定位”(皮道堅:展覽《原道》畫冊撰文,2013,香港藝術館)。

然而,時至今日,大多數關于中國傳統(tǒng)媒介的當代藝術展覽,都將之作為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文化相關聯(lián)的審美、價值、技法或媒介加以考量。這些展覽或旨在重申中國文化身份,或重訪東西方二元論,后者自19世紀中期既已困擾著中國的文化理論與批評。

確實,整個中國書法史或國畫史——我們今天所謂的傳統(tǒng)媒介——總是同中國皇帝、宮廷、權力聯(lián)系在一起。傳統(tǒng)媒介,尤其是書法、國畫及其風格特色,好比“通用語匯”一樣,將這片廣闊疆土的多元地域文化聯(lián)結在一起,確保文化的連貫性,并讓那些有此雅致來運用、理解這些媒介的人獲得社會地位甚至權力。書寫的文字,即詩歌或書法,亦為展覽《以退為進》的一大主題。

退入傳統(tǒng),作為一種自治語言的抵制和發(fā)展,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化中的一類實踐,也同時處于現(xiàn)當代文化中。因而,來自不同地區(qū)與時期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被納入了此次展覽。馬克·托比退入阿拉伯和中東的思想與書法,由此激發(fā)他于20世紀早期及中期創(chuàng)作了頗具影響力的白色書寫;而鄭國谷及陽江組對本土傳統(tǒng)民俗的重新挖掘,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根本上的趨勢。扎瑞娜·哈什米在其木刻作品《家為他處》中退入了自傳式的、個人的同時也是普世的語言,這同樣體現(xiàn)在曾灶財的涂鴉、蔣志的《情書》及王慶松的《瑞雪豐年》中。李正天、邱志杰、蕭開愚和楊詰蒼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家所持的信念:藝術與傳統(tǒng)的潛力將挑戰(zhàn)并轉變我們對現(xiàn)實的看法,甚或現(xiàn)實本身,正如馬林的錄像。同時,吉米·達勒姆在其錄像《砸》中試圖重新詮釋現(xiàn)代性,正如黃永砅的《四個輪子的大轉盤》,安德烈亞斯·邁耶-布倫嫩施圖爾的《重寫現(xiàn)代性;開始負增長》。

關于策展人
楊天娜(Martina Koeppel-Yang),獨立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以及獨立策展人。1964年生于德國,現(xiàn)常居于法國巴黎和德國海德堡?,F(xiàn)任溫哥華雜志《YISHU》編委會成員,香港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匯編:《紅旗典藏》雜志編委會成員,香港雜志:《亞洲藝術文獻庫》組委會成員。

展期:2014年5月10日-8月3日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虎丘路20號
策展人:楊天娜(Martina Koeppel-Yang)
參展藝術家:杜邊疆、吉米·達勒姆、黃永砅、蔣志、李正天、馬林、安德烈亞斯·邁耶-布倫嫩施圖爾、邱志杰、王慶松、蕭開愚、楊詰蒼、陽江組、扎瑞娜·哈什米、鄭國谷、馬克·托比、曾灶財 

圖片提供/上海外灘美術館